在全球范围内,心血管疾病始终是威胁人类健康的 “头号杀手”,而冠心病作为其中的常见类型,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每年因冠心病离世的人数达数百万之多。长期以来,传统治疗手段在冠心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但探寻新的辅助治疗途径以提升疗效、改善患者预后,始终是医学研究的热点。近年来,益生菌这一原本聚焦于肠道健康的微生物类群,逐渐在冠心病防治研究中崭露头角,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希望。
冠心病的根源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,这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。当冠状动脉内皮受损,血液中的脂质成分,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 - C)开始在血管壁下沉积,随后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,单核细胞、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聚集,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,逐渐发展为粥样斑块。随着斑块不断增大,冠状动脉管腔狭窄,心肌供血不足,心绞痛、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接踵而至。
益生菌,是一类定殖在人体内,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。在人体肠道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中,双歧杆菌、嗜酸乳杆菌、鼠李糖乳杆菌等多种益生菌各司其职,维持着肠道微生态的和谐稳定。过去,人们熟知益生菌在改善消化功能、增强肠道屏障、调节肠道免疫等方面的功效。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,科学家们惊喜地发现,益生菌与心血管系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尤其是在冠心病防治方面,展现出巨大的潜力。
调节血脂,切断冠心病 “导火索”
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,而益生菌在调节血脂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。研究表明,部分益生菌能够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。以嗜酸乳杆菌为例,其细胞壁上的某些特殊多糖成分能够与胆固醇分子结合,形成复合物,从而阻碍胆固醇在肠道内的吸收,使其更多地随粪便排出体外。此外,益生菌还积极参与胆汁酸代谢。胆汁酸由肝脏合成,在肠道内协助脂肪消化吸收后,大部分会被重吸收回肝脏。但益生菌能够通过代谢活动,促使更多胆汁酸排出体外。为维持胆汁酸池的稳定,肝脏不得不消耗血液中的胆固醇来合成新的胆汁酸,这一过程有效降低了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,尤其是对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显著的 LDL - C,从源头上减少了粥样斑块形成的原料,犹如切断了冠心病发作的 “导火索”。
抗炎维稳,修复心血管 “防线”
炎症贯穿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,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起始形成,到斑块破裂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,炎症反应都扮演着关键角色。益生菌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和抗炎能力。一方面,它们能够调节肠道免疫系统,促进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产生更多的抗炎细胞因子,如白细胞介素 - 10(IL - 10)和转化生长因子 - β(TGF - β)等。这些抗炎因子进入血液循环后,可直接作用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,抑制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,减轻炎症反应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。另一方面,益生菌能够强化肠道屏障功能,紧密连接肠道上皮细胞,减少肠道内有害物质,如脂多糖(内毒素)等进入血液。内毒素一旦进入血液循环,会激活免疫系统,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,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。而益生菌通过改善肠道屏障,有效降低了内毒素血症的发生风险,间接对冠心病的炎症进程起到抑制作用,如同为心血管系统筑起一道坚固的 “抗炎防线”。
重塑菌群,优化冠心病 “内环境”
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,冠心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存在明显失衡。与健康人群相比,冠心病患者肠道内有益菌数量显著减少,如双歧杆菌、拟杆菌等,而有害菌,如肠杆菌科细菌则相对增多。这种菌群失衡状态会导致肠道代谢产物异常,短链脂肪酸等有益代谢产物减少,而硫化氢、三甲胺等有害物质生成增加。三甲胺在肝脏被进一步氧化为三甲胺 - N - 氧化物(TMAO),TMAO 能够促进血小板聚集、增强炎症反应、抑制胆固醇逆向转运,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。补充益生菌能够重塑肠道菌群平衡,增加有益菌数量,抑制有害菌生长,优化肠道微生态环境。例如,补充双歧杆菌可以通过产生有机酸降低肠道 pH 值,抑制有害菌生长,同时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修复,改善肠道屏障功能,减少有害物质生成,为冠心病的防治营造良好的 “内环境”。
众多研究为益生菌对冠心病的有益作用提供了有力证据。在动物实验方面,科研人员选取高脂饮食诱导的冠心病小鼠模型,一组给予特定的益生菌制剂,另一组作为对照组。一段时间后发现,服用益生菌的小鼠血液中总胆固醇、甘油三酯和 LDL - C 水平明显降低,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HDL - C)水平有所升高,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显著减小,炎症相关指标如肿瘤坏死因子 - α(TNF - α)、白细胞介素 - 6(IL - 6)等也明显下降。在人体临床研究中,同样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。一项针对轻度冠心病患者的双盲、随机、安慰剂对照试验中,患者连续服用含有多种益生菌的制剂 3 个月后,血液中的血脂参数得到明显改善,总胆固醇平均下降了 8%,LDL - C 下降了 12%,同时 C 反应蛋白(CRP)等炎症标志物水平降低了约 30%,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也有所减少。
尽管益生菌在冠心病防治研究中展现出广阔前景,但要真正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,仍面临诸多挑战。首先,不同种类、不同菌株的益生菌对冠心病的作用效果差异较大。例如,某些双歧杆菌菌株可能在调节血脂方面效果显著,而另一些嗜酸乳杆菌菌株则在抗炎方面表现突出,如何精准筛选出针对冠心病防治最有效的益生菌菌株,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其次,益生菌的剂量和疗程尚无统一标准。不同个体对益生菌的反应存在差异,剂量过低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,剂量过高则可能引发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。此外,目前相关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,研究周期较短,长期使用益生菌对冠心病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大规模、多中心、长期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。
展望未来,随着微生物学、分子生物学、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,我们有望深入揭示益生菌防治冠心病的分子机制,筛选出更为高效、安全的益生菌菌株,制定科学合理的应用方案。届时,益生菌将作为一种全新的辅助治疗手段,与传统药物治疗、介入治疗等相结合,为冠心病患者带来更加全面、个性化、有效的防治策略,为心血管健康领域注入新的活力,成为冠心病防治征程中的一道耀眼曙光。